印象中威尼斯是個被無數水道穿插的城市,聽聞威尼斯的美已久,這次有機會親自到訪,除了期待外就是祈求老天給個好天氣。
一大早乘著從米蘭出發往威尼斯的火車,黎明破曉後看著窗外逐漸升起的太陽與幾近無雲的天空,我知道熱情的威尼斯一定不會讓我失望。
才剛下車看到眼前的畫面,就已足夠讓我發出讚歎,仿佛走近電影的場景。
威尼斯由118個小島的組成,共有約150條水道,整個外形看起來就看似條魚。我們所熟知的威尼斯城,當地人簡稱為本島,靠著公路,鐵路與義大利半島相連。
引人注目的是,在島中是沒有汽車的,主要的交通方式就是步行與隨處可見的船,也因此有“水上都市”之稱。
當地古老也最具代表性的代步小船叫貢多拉(Gondola),船身都漆成黑色,靠船夫在尾端操控著船行進。
記得第一次聽到貢多拉時還在想那是什麼,沒想到它對當地是如此有意義。
穿著囚犯衣服的船夫 |
但現在威尼斯人更常用的是水上交通船(vaporetti),它如同公車般在不同地點設站牌,搭乘就可以輕易到幾個特定地點。
威尼斯水上巴士路線 |
威尼斯的水道可大可小,小的僅能容一個船身通過,大的如同威尼斯大運河,貫穿了島中央,將城市分成兩部分,是交通船主要行進的路線。
雖然當地有出售交通票(不同小時數的套票),但一般來說沿著河道逛威尼斯就足夠走上一整天,真正需要用到的大概只有搭船去旁邊離島時(彩色島,玻璃島),可以自行規劃旅遊的路線再決定購買相對應的旅遊票。
在威尼斯街道行走其實不用太在意路線,隨便一個轉角後都是另個驚奇。看著房外窗戶離水面如此靠近,心中不禁納悶當初房屋是如何建成的。
有資料說,當初建造時是先將木柱插入下方泥土中,再鋪上一層粗厚的石頭,最後在石頭上砌上磚,建成現在我們所見一棟棟的房屋。
房屋緊鄰水面 |
沿路攤販除了些手工藝品外,最著名的就是當地的傳統面具。這些面具不僅外觀裝飾講究,連表情也各有差異,價位自然也隨做工精細程度而有差距。現在在威尼斯面具節時依舊可看到身穿華麗服飾面戴面具的人們,暫時的忘卻煩憂,放肆穿梭在各個小道中。
威尼斯的另一項特色,就是各個連接不同通道的橋,光橫跨威尼斯大運河的就有三座,其中以里阿爾托橋最悠久(Ponte di Rialto)。現今的里阿爾托橋由白色大理石做成,屬於文藝復興風格,也被稱為”白色巨象”。
另外一個必訪景點就是威尼斯的嘆息橋。
嘆息橋屬於早期巴洛克式風格,架設在法院和監獄之間的小河上,橋身只有面向運河一側有兩個小窗。傳說死囚被帶至刑場前通過這裡,因之後即將天人永隔,常發出嘆息聲而得名。之前介紹過劍橋以及牛津的嘆息橋,也都是以此橋為藍本所建成。
搭乘水上巴士,可以直接到威尼斯的中心廣場—聖馬可廣場。由於已接近傍晚時分,垂落的太陽在海平面上滾動,餘暉把威尼斯映照的美不勝收,大家心中不免一陣讚嘆,也難怪威尼斯被譽為歐洲最浪漫的城市。
聖馬可廣場總面積約一萬平方公尺,廣場三面被宏麗的宮廷式建築環繞,建築物上雕像逼真動人。另一面聳立著聖馬可鐘以及聖馬可大教堂,拿破崙曾讚譽其為”歐洲最美的客廳”
聖馬可大廣場 |
聖馬可教堂據說是因埋葬了耶穌門徒聖馬可而得名。聖馬可是聖經馬可福音的作者,殉難後被偷運回威尼斯,埋葬在大教堂祭壇下,從此聖馬可成為威尼斯的保護神,並以帶著翅膀的獅子—飛獅,作為祂的象徵。
自古以來,聖馬可廣場一直是威尼斯政治、宗教及文化活動的中心。雖然到訪時已夜幕低垂,但絡繹不絕的遊客及餐廳艷黃的燈光依舊顯示了它的繁華興盛。
威尼斯除了本島外還可以搭船去周圍小島逛,一般去的就是玻璃島(Murano)和彩色島(Burano)。
玻璃島離本島搭船約半小時。沿途可看到許多不同小島,據說下面圖的島嶼是當初黑死病時,把病患送至隔離的地方。
當地居民也會自己划船來往各島嶼間。不過要是看到下面這身穿著再配合霧濛濛的天氣,一整個只有詭譎的氛圍。
當地居民也會自己划船來往各島嶼間。不過要是看到下面這身穿著再配合霧濛濛的天氣,一整個只有詭譎的氛圍。
威尼斯最有名的工藝就是蕾絲和玻璃工藝,玻璃島上河道兩邊幾乎都是賣玻璃藝品的商家,有些是藝術家自行設計製造,有些看起來像從工廠批貨進來賣。街上也有大型玻璃藝術作品,可以看出當地玻璃業水準的確很高。
玻璃島 |
玻璃島上的藝術品 |
比起威尼斯本島,玻璃島的人少了非常多,更多是由玻璃島轉乘船到彩色島的遊客。
彩色島又被稱蕾絲島,是以手工編織的蕾絲聞名。
之所以叫做彩色島,是因為島上每棟房子都被漆成不同顏色,放眼望去就像置身童話故事中,被明亮俏皮的建築包圍。藝術家的用色大膽,成功打造了這座彩色島,但當天島上的遊客稀少,不知是因非旅遊旺季,抑或是這僅有單一特色的小島已缺乏吸引力,就不得而知了。
彩色島繽紛的建築 |
在威尼斯旅遊,不需特別規劃也不用刻意的探訪景點,只要恣意漫步在威尼斯街上,品嚐那斑駁的巷弄和航行在水道上來往的船隻,那夢幻浪漫的氛圍就足以永久保存在人們的心中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